人物简介:刘禹杉,1997年10月出生,来自江西九江。2019年保送至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通信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张顺教授,研究方向为大规模MIMO信道估计和参数估计理论。读研期间,他的学位课成绩为91.55,排名位列前2%。在科研方面,他参与课题组的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华为合作项目等,并发表论文4篇、授权专利1项,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SCI一区论文1篇和中科院SCI三区论文1篇、作为第二作者(学生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SCI一区论文1篇等。此外,他曾获得2020年和2021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20年和2021年“优秀研究生”称号、2020年中电莱斯奖学金、2021年汇顶奖学金(特等奖)等荣誉。
初出茅庐 略有小成
大四初期,推免资格尘埃落定之时,他便整理好装束,背负行囊前往西电北校区,开始了潜心探索的科研之旅。进入课题组之后,每天实验室、食堂、校外住房三点一线,心无旁骛地海量阅读近五年的国内外文献,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了解了最前沿的技术信息。科研的起步阶段往往是充满困难的,但是积累终究换来回报。在本科毕业的那个暑假,在十个月的沉淀和导师的帮助下,在多次否定与完善之后,刘禹杉终于构建出了一个完整有效且值得深挖的论文框架。从那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场景搭建、问题规划、算法推导、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
他回忆到,在第一篇期刊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定稿前那段反复修改和完善论文的时光。由于目标期刊是所在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JSAC,并且他所研究的内容也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来自顶刊的压力和对学术的严谨要求,投稿前的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十分重要且难忘的。有好几个夜晚,他都和导师一同奋斗到凌晨两三点,执着于对文字和图片的不断推敲和反复核对。在成功提交论文之后,他向身边朋友表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这种执着和认真,终于让他的第一份科研作品得到认可。在论文被录用的那一天,关于未来的科研之路,他内心有了更多的打算。
对于科研工作,基础理论也相当重要。在认真科研的同时,刘禹杉也丝毫没有放松基础课程的学习。最终以91.55的优异成绩完成了研究生期间的学业,为之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理论实践 擦出火花
在研一下学期,之前从未接触过工程项目的刘禹杉因为科研的需要开始着手负责课题组的合作项目。就这样,他开始了从理论到验证的实践之旅。
起初,对3GPP协议族不甚了解的他,为了对标项目需求,面对全新的协议文档,再次踏上了积累和沉淀的道路。之后在导师和师兄师姐们的帮助以及合作方的指引下,他顺利对齐了合作方的需求,成功搭建了项目中的协议仿真框架,使后续的算法调研与仿真验证阶段可以顺利推进。最终,在他和整个团队的努力付出下,项目以优异的结果顺利结题,并且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在项目推进的期间,他也不曾忘记理论成果的输出。在保证项目进度的前提下,他发表了1篇中科院SCI一区论文和1篇中科院SCI三区论文。学术理论与工程项目的相辅相成,也成为了他日后科研进步的重大支撑。
科研之余 不忘生活
除了科研,刘禹杉也始终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运动和旅游成为了他放松身心、充实生活的“科研伴侣”。
当你从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各大球场路过时,就有可能看到他挥洒汗水的身影。进入研究生以来,刘禹杉连续两年参加通院迎新杯篮球赛,并且在2021年的比赛中同研二联队的队友们一起获得了全院冠军。在节假日,他也偶尔会出去旅游,“世界那么大,他想去看看”,去过不同的地方,看过不同的风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也时刻流淌在旅途之中。
总之,学习和科研之余,刘禹杉不断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践行着生活的美好。
心怀感恩 一路同行
在谈及研究生期间所获得的成绩之时,刘禹杉总是会谈到课题组对他的帮助。他认为无论是顺利发表论文还是完成项目,不仅来自于他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课题组在学术研究、工程实践乃至生活氛围上给他提供的巨大支撑。
刘禹杉说:“课题组有能力给每一位努力向上的同学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和十分充足的资源,这也成为我们持续成长的不竭动力。另外,课题组偶尔还会举办团建活动,团队氛围和谐又活泼,这也进一步加深了组内成员的交流,碰撞出了更多的科研火花。衷心感谢课题组内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导师张顺教授寄语
刘禹杉学习刻苦、认真踏实、热爱钻研、敢于创新、思维缜密。希望刘禹杉同学在未来工作生活中,能保持研究生阶段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科学方法融入到一次次的人生跃变过程中,再创辉煌。
(文/胡敏峰 罗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