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青春脚步 > 正文
青春脚步
研究生校长奖人物丨李照希:笃创“芯”之志 扬中国之“声”

李照希,男,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微电子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师从杨银堂教授,从事压电器件与集成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工作研究,致力于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学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为高效高性能的传感器及系统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研究生就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二区高水平SCI论文12篇,单篇IF最高19.9。攻读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23篇,总IF达95.393,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一项,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睿社会奖学金和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等,多次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作英文口头报告并取得多项学术性奖项。博士提前半年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母校攀登科研高峰,力争完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从小听爷爷奶奶讲述“西军电”的故事,深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西电精神感召。2014年,李照希怀揣着年少的梦想来到了西沣路兴隆段266号,这个梦开始的地方。

在这里,他看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石碑、“观天巨眼”的50米口径模型、显微镜下的芯片微观世界。这里的所见所感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志愿选择,学习上刻苦钻研,思想上自觉赓续传承忠心向党、科学报国的红色基因。

四年的本科时光转瞬即逝,站在人生的又一重要路口,李照希坚定地选择加入杨银堂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他从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出发,立足于微电子学院优势学科及平台,立志锚定电子信息领域、集成电路、生命健康和脑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急需,自觉把自身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突破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及高端仪器设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故事的开局往往是跌宕起伏的,先抑后扬的滋味可能更加甜美。

来到北校区后,面对的不仅是陌生的环境,更是一项项全新的课题。李照希的研究课题涉及物理声学、压电材料与器件、生物医学和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面对本科从未触及的知识盲区,他下定决心用最短的时间将其逐个击破。泡在实验室、扎进项目中,埋头苦读最前沿的学术论文,抓住会议机会,积极参与学术讨论,这是他前两年博士生活中的常态。

同时,李照希时刻谨记导师对其“搞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既要有脚踏实地的韧劲,也要有‘异想天开’的创新思维”的叮嘱。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博士前两年所取得的成果虽然略显单薄,但是培养了他良好的科研素养和独立思考的创新思维能力。求学路上幸得良师,杨银堂教授始终以高标准和严要求来带队伍、做科研,教育他们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要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在杨银堂老师和课题组费春龙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他顶住了压力,迎难而上,努力突破知识瓶颈,针对水下声场调控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交叉课题,提出多项效果显著的解决方案。

终于在博士第三年,他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科研“春天”。这一年,他收获了7篇一作SCI论文,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与“优秀研究生”称号。研究成果中有关新型声全息技术的内容被国际综览IEEE Spectrum专题采访报道,报道中提到他们提出的这种全新的孔全息图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具有高灵敏度并保持良好的聚焦效果,与传统的声学全息图相比,这些特征将导致更少的散射和传播损失,这种方法有朝一日可以应用于医学,这一报告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反响斐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出西电学子的风采。

龙马素有千里志,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取得一些成绩后,李照希并未懈怠,一举突破了高频声场产生与复杂调控的难题,率先提出了一种可编码的压电超材料,实现了新方法、新材料、新器件、新应用的交叉复合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将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2022年,李照希凭借着最新的研究成果再一次获得博士国家奖学金。同年,他站在更高更广的舞台上,展示了西电青年的风采,也获得了西电学生最高荣誉——校长奖学金,为他四年的博士求学生涯划上圆满句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李照希的研究方向聚焦于集成超声器件与系统。正所谓“大音希声”,其所研究的超声波频率高于20 kHz,是人耳无法捕捉到的声音频段,但是超声在生物医学成像及无损检测中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为西电亲笔题词,称我们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借助于母校优渥的科研平台与研究方向中超声波的优势,李照希有信心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做好新时代千里眼顺风耳的传承人。

面对生物电子系统微型化和信息多样化的新挑战,要发展新一代生物电子芯片与微系统技术,形成生物医学传感与影像数据的高灵敏、跨尺度信息检测和处理能力,探索医学信息的新方法、新技术,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在导师的指导下,李照希深度参与了多个国家级项目,解决关键技术的难题,打破该领域国际垄断,填补国内技术空白,不仅在理论方面取得诸多突破,也推动了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通过十四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李照希看到国家对“健康中国”和“精准医疗”的紧迫需求,也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殷切寄语与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嘱托。

古往今来,无数前辈学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在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力量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李照希瞄准了近年来“医工结合”的热点,紧跟国家创新改革的步伐,抓住医学健康事业发展、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的重要历史机遇期,跟随导师与企业、医院合作,致力于推动医工融合,精准诊疗的发展。

学业之余,李照希主动承担西电90周年校庆科技成就展项目布展及讲解工作,将受到IEEE Spectrum专题采访报道的声全息相关成果搬到了南校区科技成就展中,为观展的领导、老师、同学们介绍声全息有趣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普及前沿科学的最新进展。在西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搬运分发防疫物资,服务广大师生。

此外,李照希积极参与西电首届“聚力研途”校园提案与院内党建课题研究,为学校发展、校园建设建言献策。作为课题组高年级博士生,他耐心地给低年级师弟师妹们讲解软件操作与基础知识,为其答疑解惑,帮助大家快速适应研究生学习生活。

风劲帆满海天阔,俯指波涛更从容

回望博士求学生涯,对于李照希而言,科研漫路绝非坦途,西电九年书写完美答卷。

今年12月,李照希将提前完成博士学业,他选择继续留在母校,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铮铮誓言,书写着一个工科博士生的爱国进取篇章。

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九年的西电求学时光教会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髓,未来,他将继续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初心播撒在他熟悉且擅长的领域,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李照希相信,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自身努力攀登科研高峰的险途上,小我必当融入大我,平凡注定成就不凡。他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贡献青春力量,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西电青年,无愧时代、无愧青春,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导师寄语:

李照希是我指导的19级博士研究生,入学以来尊敬师长,积极上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是我们老师的好助手,是同学们的好榜样,深受师生喜爱,是一名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学习和科研工作中,态度认真,踏实勤奋,成果突出。他基础扎实,学习成绩优秀。承担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工作,在压电器件理论和声全息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发表SCI论文数篇。政治表现好,综合素质优。

(文/高宇星)

123

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西沣路兴隆段266号

邮编:710126

北校区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

邮编:710071

访问量:

版权所有: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    建设与运维:信息网络技术中心     陕ICP备05016463号    陕公网安备610190020026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