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从小众走向流行,如今在快递、个人摄影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但无人机黑飞、滥飞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备受关注”,在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的现场,电子工程学院2016级研究生方凌向参展嘉宾介绍道。他所介绍的作品,是由电子工程学院王新怀副教授指导的作品——“黑飞克星”无人机侦测与反制系统。凭借着作品良好的展示效果和紧扣实际的应用价值,该作品获得了研电赛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源于兴趣 在竞赛中学会科研
“‘黑飞克星’系统采用的是较为温和、安全的方式使无人机迫降,给无人机一个虚拟的导航目标,让其错误估计高度然后慢慢下降,从而达到对黑飞无人机强制工作的目的”连续两年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校内指导教师王新怀副教授自豪地介绍道,“比起市面上其他的技术手段来说,我们的智能化反制无人机系统能避免无人机掉落砸到人或物,并且功耗低,能量利用率高。”
“黑飞克星”根据其应用场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手持式,一种为站式。手持式的“黑飞克星”外形像一把步枪,使用者将其端起瞄准目标,即可实现对目标的打击。站式的“黑飞克星”由侦测模块与攻击模块组成,应用于机场等开阔场地。“一开始跟研究生们讨论反无人机项目时,只是源于兴趣和好奇,同学们也很感兴趣。随着对项目日渐了解,大家发现市场上对无人机反制的功能还有迫切的需要,就更坚定了大家把项目做下去的决心” 谈到项目的创意来源时,方凌笑着说,“可能这就是学校很多老师常说的服务社会需要吧”。
“黑飞克星”在研电赛上摘得桂冠后,社会各界对项目发展有了很多关注和支持,这成为团队成员不断完善作品的动力。随着项目不断改进,“黑飞克星”不仅仅是研究生源于兴趣的竞赛作品,更是向着旨在完成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同样是硕士生导师的王新怀副教授介绍道:“未来,我希望带着我的研究生不断完善作品,在网络安全层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成于汗水 在奋斗中提高本领
掌握无线侦测技术、信号接收技术、定位和跟踪技术,还要突破电磁层面的干扰、欺骗、劫持和供给等难点,这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攻坚克难。为了完美的利用这些关键性技术,更好的完成项目,方凌和他的小伙伴们在王老师的指导下分工明确,一一攻克了项目的技术难点。
在系统投入运行前,项目组进行了多次室外实验,不断的发现问题,改进问题。对待项目,他们的态度永远一丝不苟。“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很努力,经常为了一个实验结果加班到半夜。而在做科研中一定要有快速学习的能力,要对新的东西保持敏感”,“黑飞克星”无人机侦测与反制系统项目的队长方凌说道:“王老师对于细节的要求非常严谨,当系统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前期的细心会为后期调试省不少力。我们科研工作者,都应具有这样优秀的科研习惯”。正是这个团队的拼搏精神和优秀科研能力注定了项目的必然成功。
经历项目的不断历练,团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逐步提升。“一个优秀的研究生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宣讲能力,英语水平,对新知识敏感并迅速转化为自己想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面对挫折的良好心态。”王新怀谈到:“研究生在完成项目时不断提升和巩固这些能力,这对他们提高科研本领,做一名合格的科研人才很有帮助”。
止于成长 用科技创新续写育人担当
连续两年指导研究生获得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学科竞赛活动。在指导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方面,王新怀有自己独特的情结:“从我在学生时代参加各类比赛开始,在学科竞赛这条路上我便积累了许多经验,也经历了许多挫折。从读研究生开始,我就开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指导本科生参加比赛。为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我们团队正在搭建“503”创新平台,希望更多的西电学生再创新科技中增长智慧才干,让科技创新的魅力感染更多学生。”
曾跟随王新怀老师获得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的研究生梁博谈到,“做竞赛是需要长时间地投入很多的精力,在这个过程中,导师的指导和鼓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王老师跟学生在一起,也会被年轻人的激情激励着。这就是科研和创新的魅力,它把学生和老师凝聚起来,一起面对困难,在互相鼓励中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注重细节,亲力亲为的科研精神;不辞辛劳,积极指导的育人精神,是王新怀作为一位科研教育工作者的信仰。从研究生时期到现在作为老师带领团队,数十载以来,他用投身竞赛的方式,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电子设计人才。“竞赛育人”这条道路,王老师“永远在路上”。
(文/西电新闻中心·李昱良 乔亲 孙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