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西电服务国家战略的征途上,又亮起一盏明灯。面对这条少有前车之鉴可循的漫漫长路,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计算机学院副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付少锋,这位普通的高校一线教师,勇敢地大踏步前进,循着学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脚步,把西电植于西部大地的根系绵延向了西北大漠。
始于一份情结:到新疆去,看看纷飞大雪满天星
去新疆,是无数热爱旅游之人内心最热切的期盼。戈壁荒漠、雪山草原、策马扬鞭……对新疆的一切美好想象,足以凝固一份份始终不渝的新疆情结。
“我想到祖国的四方都走走、看看,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计划。东北和西南我都去过了,西北和东南,我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和大多数人一样,对这个美丽的西北门户,付少锋也同样心驰神往。
2014年暑期,机会来了。只不过这个机会,太过“宽容”。去新疆,待3年——对于对新疆心怀向往的付少锋来说,期待似乎大过了担忧。于是,来不及多想,他提交了报名表。
“没想到能选上自己”,付少锋坦言,“学校和学院党委对人选推荐非常重视,个人报名之后还要经过分党委推荐、学校研究、上级批准等多个环节的层层筛选,完全没想到能选到自己。”
2014年8月底,选派名单公布。或许确实是一份奇妙的缘分牵线,付少锋“中了头彩”。
“付老师,您怎么会想到要报名援疆?”“付老师,听说新疆不安全,能不能不去?”“付老师,您爱人不在西安,您去了新疆,孩子谁来照顾?况且学院的学生竞赛没人带怎么办?不去了吧!”
不解的电话、担忧的电话、劝阻的电话蜂拥而至,付少锋只笑笑:“我相信有2000万同胞生活的被祖国保护着的地方,一定也有我安全生活的地方。既然答应了,就履行承诺吧。”
9月11日,背起行囊,付少锋踏上了援疆之路。而这一天,距离他报名,仅仅只过了一个月。一个月间,要照顾孩子生活起居的父亲付少锋,要搞好实验室建设和日常教学的老师付少锋,成为了要远行至2000公里之外的异乡人。
在瓜果飘香的黄金秋季踏上边疆大地,迎接付少锋的,是气爽秋高夜空里的灿烂繁星。“到新疆的第一刻,微凉的夜风吹过,抬头就能看到夜空中明亮的星星,那时真是感到‘来值了’!”
带着新鲜感和满分初印象,付少锋来到被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前往石河子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挂职副院长。
经历一次改变:多元思考,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来到石河子大学,原本潜心教学的“教书匠”付少锋暂别了讲台,挑起了财务、国资、科研、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对外交流与合作(对口支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的管理重任。
2014年9月,付少锋到任石河子大学
刚刚到任的一段时间里,付少锋不可避免地经历了短暂的“文化休克”,也为工作煞费了苦心。
然而,随着交往愈加深入,工作逐见成效,援疆干部“输送的血液”与受援单位“自体的血液”终于“合流”。
在付少锋的牵头下,借鉴西电以及其他内地高校的好经验,《科研团队考核办法》《学院校内津贴发放实施办法》《竞赛教师奖励办法》《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产生办法》等制度相继出台并完善,一个更加科学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困扰学院多年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解决。
“作为援疆干部,我的职责就是传授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尽量避免‘水土不服’。而这些好经验好做法,大多是来自我在西电的多年积累。”付少锋谈到。
除了把自己肚子里的“干货”倒出来,付少锋还积极联络西电和其他校外学术资源,为受援单位“烹制”多种多样的学术大餐。在他的精心“调味”下,学院申请科研项目的老师明显增多,而被这种优质学术氛围吸引而来的研究生也同样越来越优质。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止于“输血”,付少锋还致力于增强受援单位自身的“造血”功能,真正是在“用心援疆”。
如何“授之以渔”是“援友”们聚在一起时总在讨论话题。付少锋在这方面颇有发言权。
得益于自己在实验室建设管理和学生竞赛指导方面的长期积累,付少锋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培养出能独当一面的负责老师;在他的倡议下,西电大力支持,选派电子工程学院任爱锋老师、邓军老师前往石河子大学支教,重点培训当地老师,让长期运行困难的EDA实验室在一个月内焕发活力;面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一片空白”,付少锋带领行政骨干从零开始,逐渐灌输“凡事早规划、早行动,留好提前量”的工作理念,为年轻干部日后的成长发展深谋远虑。
在改变的同时,也在被改变。谈起援疆的3年,付少锋最为深刻收获,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变。
“以前做事总是考虑单一,容易急躁。现在发现,解决好一个问题绝非一件容易的事。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尽可能听取多方的意见,奋力画好‘最大同心圆’,细致入微、静待时机,才有可能把一件事做好。”
忠于一腔感恩:放心远行,西电永远是坚强后盾
“去援疆,我不再只是‘付老师’,更多的是‘西电付老师’。援疆不仅是个人的行为,更代表了学校的承诺。”
凭着这一条信念,付少锋度过了3年援疆的无数个难眠之夜。在推广经验遭遇“水土不服”的时候,在推行制度受到多方阻拦的时候,“大局意识”始终支撑着付少锋去细致说明、耐心说服。
“你不是一个人远行,你的身后,还有强大的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做你的坚强后盾。有任何困难、任何想法都可以大胆提出来,学校支持你。”
凭着这一份心安,付少锋的3年援疆,不只少了后顾之忧,还开展得有声有色。用他的话讲,自己只是“一座连接西电与石河子大学的桥梁”。
“学校为援疆工作提供了太多支持,完成了大部分实质性的工作,我只不过是做了自己分内的工作。”细数西电在援疆道路上的一步一脚印,付少锋感慨万千。
“教务处专门为此设立为期三年的‘本科生插班学习工作计划’,已有12名石河子大学的优秀学子分赴西电的3个学院学习生活;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学院先后派出多名老师去支教,举办讲座、交流会,2000多公里的距离不再阻隔外界的声音;图书馆、出版社忙前忙后张罗捐书捐教材,1200余册价值3万余元的图书传递着西电‘雨中送伞、雪中送炭’的温情大爱。”
“我是西电人,西电更是我的家。”一次援疆,让付少锋感受到学校对国家战略掷地有声的实意回应,也越发地认同学校发展的步伐。“回到西电后不久,学校就开展了争做‘三有’西电人的大讨论。这不仅是对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学习践行,更是学校对自身精气神的凝练——我们西电就是一所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的好学校。”
援疆工作虽已结束,但援疆情却无期限地延续着。2015年,兵团第五批援疆干部发起成立了“石河子大学援疆干部助学基金”。作为其中一员,付少锋每年向基金捐出一笔钱,用来资助国家奖、助学金计划之外的家庭困难学生。
更为可贵的是,除了支持基金,付少锋还定期单独资助着援建学院的两名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这一切,在付少锋回到工作岗位几月有余的今天,仍在默默进行……
而与此同时,研究生院卢毅同志,接着攥起了西电人“援疆接力”的接力棒,已奋力奔跑在援疆工作的一线。
(文/西电新闻中心·陈 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