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杨康敏,浙江嘉兴人。2014年从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获得学士学位后保留学籍担任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辅导员,2016年开始进入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天线技术专家徐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紧耦合技术的宽带阵列天线。研究生期间,以第一作者在第12届国际天线、传播与电磁理论研讨会(ISAPE)上发表EI论文1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硕士研究生三年学习生涯中,她勤学奋进、勇于迎难而上,遇到挫折时坚持不懈、乐观积极。此刻,她已正式签约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一飞院”),即将前往她憧憬已久的军工科研院所,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
鲲鹏万里,军梦之始
“当‘运-20’一飞冲天的那一刻,为此日夜奋斗的科学家们沸腾了,他们奔跑,他们雀跃,他们骄傲,因为半个世纪以来国人的大飞机梦终于就在此刻实现了,它代表所有航空人向全中国、全世界展示了何谓‘大国鲲鹏’。”就在飞机轰鸣声与科学家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的时候,航天梦的种子已经不知不觉在杨康敏心中生根发芽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运-20总设计师唐长红说“如果再做更大的飞机,我宁愿给年轻人们端茶倒水。”她再次被唐院士这甘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暗下决心,甘为祖国的航空事业的螺丝钉。
在西电学习工作的这些年,杨康敏更是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的艰苦求学西电精神,军工情怀日益浓郁。“学校很多重点实验室都跟军工单位、科研院所有项目合作,我们都能参与其中,不但能了解最新军工前沿技术,也在项目中扎实了专业基础知识,更培养了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浓厚的科研环境让杨康敏有了去科研单位就业的实力,更磨炼了她“不达目的不罢休”坚韧不拔的品质。
不忘初心,夯实基础
“互联网+时代,信息大爆发,许多未知的信息不断更新着我们的价值观,许多人因此动摇初衷,不再坚持。我很感谢自己在研究生初期就有了去军工单位就业这样明确的目标,并坚持不懈的朝目标努力奋斗。”经历了身份的转换、工作的磨炼和科研学习的沉淀,她那颗军工梦的心愈发饱满,对自己的未来的规划也更加明确。
留校工作的两年让她有机会为人师表,角色的换位也让她对自己的认识更全面,她意识到她更喜欢沉浸到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去专心科研。杨康敏说:“导师充分信任我,直接让我独立负责一个项目,从零基础的仿真软件建模,到设计、调试,再到搭建起整个项目框架,背后饱含了多少个失眠的夜晚和不同方法的尝试,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我不觉得艰辛,只要项目突破瓶颈获得新进展,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份项目经历让杨康敏既掌握了理论基础,又锻炼了动手能力,从最初需要返工重新焊接,到一次性焊接合格,她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天线人。杨康敏就是这样怀揣着军工梦,不断夯实基础,为梦想添砖加瓦。
脚踏实地,梦想启航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回顾在西电求学和工作的八年多时光,杨康敏深切地体会到“越努力越幸运”的真谛。受学校浓浓科研氛围的熏陶和导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她已经养成了脚踏实地做科研的良好习惯,形成了宁静致远的恬淡性格。
对于未来,杨康敏满怀期待:“研究生生涯即将划上句号,工作是我全新的起点。未来的工作中我要发挥我所学,尽心尽力完成每一项组织交给我的任务,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求学路上她曾时刻践行着“螺丝钉”精神,孜孜不倦;未来工作中,她将一如既往的发扬“螺丝钉”精神,兢兢业业,放飞属于她的“航空梦,军工梦”。
杨康敏相信,未来的某天,当“鲲鹏”翱翔天际的时候,她能够微笑着仰望天空,指着腾飞的“大飞机”,能自豪的说出“它的成功也有我的一份力量”。
(文/西电新闻中心·詹奉珍 王 奕 王 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