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顺君,1964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雷达导航系,后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3年受国家教委派遣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进修二年。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带头人,曾任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工程研究所所长。1992年被批准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曾任中国电子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雷达分会副主任,遥感、遥测、遥控分会常委;IEEE高级会员,IEEE 宇航和电子系统学会(AESS)北京分部主席,IEEE AESS理事会理事
1942年,吴顺君出生于上海,在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读完中学。1959年高考报志愿,出于对解放军的朴素感情,他报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学院(现米兰网页版,米兰(中国),米兰(中国))学习。
与雷达“一见钟情”
“我记得初到西安的那个夜晚,学校派车把我们从火车站接回来,大老远就看到学校的大楼,灯火通明,十分震撼。”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初次到西安,吴顺君的记忆依然如昨日般清晰。
第一次遇见雷达,也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吴顺君说:“分配专业后,老师就带领大家去宿舍,途中有人指着远处说那就是雷达。我睁大眼睛望向远方,除了眼前的一片漆黑,什么也没看到。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爬起来,原路返回去找寻所谓的雷达。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真雷达,非常兴奋。”
1964年毕业后,吴顺君留校任教。他在学校期间遇到的好老师,不仅让他掌握了知识,更教会了他如何当个好老师。他回忆说:“记得当年毕德显老师给我们讲信息论,他知识渊博、造诣深厚,讲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理论虽然深奥,但我们听来有兴趣,理解也就快。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去传道、授业、解惑,才能达到课程讲解的最佳效果。”
攻克科研难关
1974年前后,我国为解决国内航空安全问题,从法国进口一种空中交通管制雷达,但法国人拒绝将雷达的“数字动目标分机”出口给我国。国家决定自行研发,并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西电,由保铮教授牵头,组建课题组攻关研制“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技术。吴顺君说:“我有幸参与其中,也开始了我的雷达研究历程。”
当时科研条件相当艰苦,几乎是从零起步。计算最多能用手摇计算器或计算尺。要搞研究怎么办?他们的办法就是自学布尔代数,基于与非门等知识设计数字相消电路,还自己动手在白纸上粘贴一根根黑色胶带线来设计电路板、用磁芯手工绕制存储器件等等。硬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突破了0.2微秒数字动目标显示关键技术,不但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开创了数字技术进入我国雷达研制的先河,也扩大了学校在全国的影响力,荣获了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项技术应用于多型雷达装备后,明显提高了雷达抗地物杂波的性能。
后来,吴顺君参与了 “雷达动目标检测技术(MTD)”研究。通过团队成员的良好协作,攻克技术难关后,又进一步研究和突破了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技术,以后又成功地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地基三坐标搜索警戒雷达和炮位侦察校射雷达等装备上,此项成果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说:“虽说获奖本身并不值得炫耀,但能为国家雷达事业的发展和雷达装备的进步做一点实事,还是很高兴的。”
关注年轻学生教育问题
吴顺君一直很关注年轻学生的教育问题,他说:“我们那会儿上大学的机会非常难得,所以每个能来大学读书的人都对知识如饥似渴。如今,办学条件优越了,有些同学的学习热情反倒不如从前。”
他建议,首先要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来到学校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只有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方向的引导,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其次,学校要与时俱进地对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和改进,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学校要针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学术报告和实习参观等,为他们提供专业前沿资讯,帮助他们了解专业发展现状,激发他们的热情,提升专业素养。
(文/西安日报·张 潇 贾 凯 )